柯老師介紹的內容以技術層面居多,我們大都沒有實際建置或規劃的經驗,會有點難想像,也較難聯想到相關問題。但課堂中提到幾個以語意網路 (semantic web)、知識本體 (ontology) 建置的網站或服務,我試了其中幾個,以下是我的感想。
WordNet (US)
這是個應用語意網路所建置的網站,他提供線上及離線使用WordNet。以前就有用過線上版,只是想查相關的字,沒想到還可以下載安裝當電子辭典離線使用。安裝後執行,是一個很簡潔的介面,選擇詞性後還可以查廣義或狹義等詞。誠如該網站的副標題:a lexical database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我想對學習英文是另一種切入的方式。
WordNet off-line application
Talis Whishper (UK)
不知道是不是 Demo 網站的關係,網站內幾乎只有Google 地圖 (首頁 > Locate)可以使用,而且也只是Zoom in。讓我想到Google的圖書搜尋,也是個很有創意的設計,目前雖未推行到臺灣,但來日可期。另外,如果我們可以利用RFID或其它短距的無線通訊技術應用到館內的OPAC,當讀者在查詢館藏時,能同時提供導引館藏與讀者的路線圖,或是簡單的館藏位置圖,是不是也能便利讀者取書呢?甚至可以節省重複讀架的時間與人力。
KSL Wine agent (US)
我逛了一下,沒有機會試用,最後一次更新在2003年,網頁連結無效 (access on Dec 9, 2008) ,但找個一個有趣的東西,他們的展示海報。從海報中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組學生的作品,這張海報明確說明他們的構想與設計,跟我們的研究法小組調查作業很像,都是直式的海報,只是他們的文字說明多很多,有符合Foster老師提醒我們海報要有「teaching」的性質存在。真是個很有創意的系統設計,應用知識本體 (ontology) 作系統推論,但很可惜的是並沒有繼續維護或提供使用者討論的地方。
電腦是輔助的工具
我們應該回歸到圖書館「服務」的目的,任何的工具都是輔助。但現在主流的行業已從農林漁牧到製造業,到現在是「資訊服務業」,利用最多資訊科技的並沒有真正使我們的工作 easier 或是更有效率,有時我們反而花更多時間去檢查或是確認,這是對科技的不信任嗎?還是變化太快無法預期,致使我們總無法設計「完美」的系統或流程?資訊時代,我們應該跟資訊和平共處,但人才是決定一切的重要因素。
註:張貼當天(12/10)又可以連上Wine Agent了!試玩之後只能說自己對酒類與食材的知識太缺乏,看不出什麼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