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兒童之家 這個House

週末的公益服務,我們來到了位於內湖的麥當勞兒童之家。



一到門口,就被總喻為是帶來快樂與溫馨的麥當勞的logo所吸引,即便那只是一雙牽住的手,在一個房屋造型的門牌裡。進門後,乾淨、明亮帶給人希望的感覺,與麥當勞一貫的「i'm lovin it」、「麥當勞都是為妳」的口號相呼應,充滿朝氣。直走進到家的「客廳」,我們各自找到一個舒適的座位,面對營幕,看了一段對麥當勞兒童之家的簡介,我才漸漸真正進入這個「家」。

 
 

 這是一個以「家」為出發點所建立的兒童之家,專為重症兒童的家庭提供一個安全、整潔的休息環境,有臥房、廚房、客廳等,而且設備其全。中南部的重症兒童如需至臺北就醫,陪同的家長往往只能在醫院裡找個安全的角落休息。家人在這裡,不僅獲得物質上的幫助,也因為有其它的家長,可以互相扶持,彼此鼓勵。



 
隨後我們參觀了一、二樓加起來有130坪的空間,開始了我們今天的實際的公益活動。



我們這組分配到清潔廚房。其實已經很乾淨了,我們能做的其實不多,充其量只是「體驗」。最後再幫忙check一次已經對過一輪的發票,冷哥雖然說對到是多的,叫我們不要因為對不到而太失望。我們團隊非常幸運,還能對到約五張的兩百元中獎發票。每對到一張就有歡呼聲,我們,真的很高興!

記得以前在馬偕醫院,曾見過在電梯旁的小房間裡,有幾個上下鋪,原來那是給家人休息用的。來了麥當勞兒童之家,很感激他們願意做這一領域的服務,這看似間接,但其實是給予最基本的援助,這樣支持病童及其家人,能使他們專注於療程上,無後顧之憂。

麥當勞兒童之家,謝謝你!

泰語如珠

今天上了第一堂的泰語課,老師是臺北泰語權威─目的達的黑冷老師。

老師先讓我們了解泰語的組成是由梵文(60%)、華語(10~15%)、英語(10~15%)及當地語言(5%)所組成,共有44個母音跟32個子音及5種聲調,所以他們的文字組合就有七千多種唸法。再來介紹了泰國的歷史及地理,當然,這當中穿插了許多"旅遊"資訊!



我們是超級小班制,四名學生配上一位超有泰國熱忱的老師,上課都自由發問,雖然拖延了老師的進度,但我們上完課都覺得泰語課一極棒!我也逐漸被泰國的風情著迷,原來這個國人常去觀光旅遊的國家,是擁有這麼豐富的觀光資源與歷史故事,而他們未被他國殖民的條件,也讓泰國保留有許多本國的特色。 不過,更好的是曼谷是個轉運站,從曼谷到亞洲各地都非常方便,我聽到這裡,更覺得去泰北去對了!

明天要學艱深的泰國字母,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報到

原來報到場地就是訓練所在地。今晚,在天母的農訓中心,開始為期六週的國內教育訓練。

晚餐的便當,讓我認識了兩位伙伴,一位是去索羅門,這是他第一次出國,沒想到就去這麼遙遠又神秘的國家。一位是去泰北的另一間學校,跟我一樣是資訊教學志工。他們都很健談也很友善,很高興能與他們共享當志工的第一餐。室友很妙,她跟妹妹同時考上,一個去巴拿馬,一個去宏都拉斯,我覺得她們的家長應該也會盡快搬到中美洲去!

這裡設備很好,尤其是風景、日景及夜景。





課程的班排與考察的方式,嚴謹又充滿挑戰!我要在六週內學會講泰文,我可以嗎?

週末可以回家,這是我聽到最好的一件事了!希望拔看到我可以開心一點,不要再覺得寂寞。「父母在,不遠遊。」我一直沒忘,但,行為卻無法為我辯護。

自修室及閱覽區請不要吃東西

親愛的女孩,您好:

我坐在你的斜對面,有隔板擋著,我想問:你在吃便當嗎?

我知道你念書念得很累,又捨不得離開現在的書本或電腦,但是你知道嗎?這間自修室維持的很乾淨又全天候開放,打掃阿姨是在凌晨進來清理的,我希望到半夜小強不會跑出來搶先阿姨一步去掠奪你的愛心。這裡是封閉的空間,請你不為阿姨想想也為其它讀者想想好嗎?尤其是你媽媽坐在你隔壁,在我展現不悅的神情時,還偷看了我一眼。

公德心,是在家庭養成的。學校的生活倫理可以考100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很容易貪圖小惠,積小惡,請各位家長深思,為自己小孩的將來及別人想想吧。

期末訪談, 1/14

今天是研究法最後一次上課,也是本學期最後一天,我們的碩一第一學期就要結束了!老師給我們一個有趣的上課內容,訪談同學對本學期研究法的學習心得,共分兩次進行。

我第一次是擔任被訪問的人,訪問我的是楚鈞。他一開始先問問我的論文題目,及相關的細節,再來我們開始討論研究方法。他提出一些我沒想過的問題,我覺得很有趣,因為都是我沒想到的問題,如:這個東西大都是誰在用?有時問題是刺激思考,思考後會加深我們的研究興趣與決心。 他也告訴我他的主題與研究方法,我們討論了一下研究的工具,也讓我更正了一些原本不正確的觀念,謝謝你,楚鈞。

第二次換我訪問映竹,我們是討論了論文的方向與本學期學習的最好跟比較不好的項目。不過,比較有趣的還是在論文的地方。因為我對她的題目不是很清楚,所以常問一些把問題扯遠的問題,呵呵 (汗)。

跟同學們交流的感受跟收穫都挺豐富的,我們可以彼此天馬行空的討論與論文相關或不相關的問題,也有在討論現在流行的事物,每個關注的點不同,形成每個人都是專長不同的獨立個體,這就很像可以解釋wiki會如此盛行的原因。在幾個禮拜前曾跟同學說好要一起討論期末報告的,不過才討論過一次,就礙於其它報告無法繼續,甚為可惜!面對面的交流不只在知識層面,也包含了情感與信任的交流,希望下學期我們還能有定期討論的學習伙伴,而不限於指導老師。

研究本身是個很迷人的東西,迷人之處在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滿足研究者的好奇心,結果總是包含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部份。「研究價值」也許無法在短時間立現,然而,使用正確的工具與方法從事研究,就是具有潛在價值的成份了。學好研究方法,是進入研究領域的第一關,希望我們未來都能善用這個工具,發展個人特長、創造自己的「研究價值」。

量化資料分析, 1/7

今天上課,老師先告訴我們今天的課程有三個目標,整理原始數據、量化資料分析與解釋數據。

1. 整理原始數據─問卷上答案記錄的表格
    a. 編碼簿 code book, 研究前的分組概念,就像食譜一樣。
        如: 男1 女2; heavy reader 1, light reader 2.
    b. Coding book: 整理過的資料,實際的材料擺上去。像 "raw data"

2. 量化資料分析─研究者做一些事,將這些原始資料變成能夠看出他們在假設上陳述的為何。
    a. 描述統計:
         i. 單變項
            1) 次數分配:describe frequency. 可以連續變項或分類變項。
            2) 集中量數:眾數mode (最多的), 中數 midian (中間值), 平均數mean, max (=sealing), min                     (=floor). 只能用在連續變項。集中量數測量方法,做一個完整的表,每一個變項都希
                望能做一個"描述統計"。
            3) 離散趨勢測量方法: 每個樣本數跟平均數距離有多遠。
        ii. 雙變項 (雙變項間的關係) 散布圖 (形狀 方向 密度)
            1) 相關係數
            2) 相異係數
                   ○ t檢定
                   ○ 卡方檢定
            3) 迴歸 (regression)
    b. 推論統計─ "x 跟 y 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i. 注意目的
        ii. 統計顯著度

3. 解釋數據 - 最後能夠解釋或給予理論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a. 虛無假設 : 用詞 "無法拒絕"。
    b. 對立假設: 用詞 "接受或無法接受對立假設"。

量化分析在我們上次的小組調查作業裡,我們已有稍微的討論到,對於實務上的運用仍有一段距離。希望能對我們下週上統計學有個概念,也要我們因研究題目來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不會哪一種研究方法才選另一種,對質化或量化而言。

下課前老師提到當我們在看文章時,我們應該想該如何與作者的思想相抗衡?或是我們應該要知道「我想知道什麼」。我同意這樣的想法,這是一種思考的訓練,不過前提是要多閱讀,才能漸漸提出看法。

小組調查作業二:量化研究, 12/31

請叫我們異想天開組,我們一開始還討論是不是要各挑一個語言的資料來看 (越、英、日、中)。還好搜尋的文章結果阻止了我們這個想法。我們針對「實驗法」與「資訊尋求行為或資訊檢索行為」,排除資訊系統評估的文章,文章搜尋策略是設停損點,找到四篇主題相關的文章就好,但挑選出來的四篇文章卻有一些有趣的現象:
1. 兩篇期刊論文,兩篇學位論文。
2. 兩篇同一個作者,兩篇不同作者。
3. 兩篇論文以實驗法找出使用者行為的脈絡,兩篇論文以實驗法得出最佳的策略或設計。
4. 四篇都剛好是不同的實驗法類型。

這次我的文章剛好有一個概念是「合作學習」,是指一個學生經由分組方式共同學習、互相幫忙以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通常可以利用過程的監控、小組人數的掌握以及互動行為或獎懲制度等方式來徹底發揮其功效 ( 程璟滋,2006;Jacob, 2004)。我想這次我們小組累積了上次的經驗,充份發揮了合作學習的精神,彼此不但學到實驗法的內涵,也更加熟悉組員彼此專長與互補之處。當初選擇量化研究中的「實驗法」單純地覺得是比較有趣的研究方法,再輔以我們上次作業是「資訊行為」的這個概念,縮小範圍後鎖定在資訊尋求與資訊檢索方面,而後開始分工閱讀與合作討論。經過反覆的討論,我們這組對實驗法的類型、信效度的定義與評量有了比較清楚的概念,另外相異於上次小組調查作業一的調查方式是以量代質,這次老師要求我們每人細讀一篇,換言之是以質代量,因為文章讀得深入,我們也學到了如何判斷一篇論文的好與不好。

有了前次質化調查作業的經驗,這次的小組調查作業我們一起挑選文章,並且在超過六次小組密集的討論中,每次討論前有準備作業,討論完還有回家作業,這樣反覆的討論與修改,使我們對彼此的文章內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起分析文章內容、討論呈現方式、設計ppt架構,既分工又合作。當天早上,我們都還在為內容未完成的ppt檔案而緊張不已,趕緊討論與修改,一直到報告前幾分鐘,我們還在反覆閱讀自己要報告的部份,而且,我們四個都非常緊張!中午聽到別組在彩排,驚呼:哇,他們已經在練習報告及交叉質詢了,我們還在改ppt耶!同組的同學說,也還好,我們每次討論都在交叉質詢呀!聽到這裡,我點點頭笑了笑。現在調查報告終於完成了,很感謝上一次Foster老師對我們海報的意見,我們聽進去了而且應用在這次的報告裡;也很感謝課堂上老師及同學的意見及鼓勵,也很需要大家提供意見給我們,有討論才有進步嘛。

各組的報告都很有特色,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再多一些老師的補充及同學的發問會更好,老師也指出一些關鍵的觀察及分析的要素,在歲末之際為我們將來的閱讀及研究之路,點了一盞明燈。

Information structures & academic users, 12/22

今天請到的是穆老師的同事:李鶴立老師
我在上課中到老師的個人網頁梢微逛一下,發現老師很有趣,他的圖片是一隻鶴單腳站立、張口振翅的樣子,看起來極富智慧與活力。老師一開始介紹了她的經歷,以及近來的兩個研究。

第一個研究是有關大學生資訊尋求行為的文章。老師提到以下幾點:
1. 大學圖書館網頁的設計,多是照館員的概念去分,鮮少使用「使用者」的概念去分類。應該依不同的使用者族群建立不同的進入點 (entry point),如:大學生、研究生。圖書館網頁設計,要基於使用如何與網頁互動。
2. 大學圖書館的角色應加入諮詢 (advisory) 角色,如:當使用者知道書名的前兩個字也能協助他找到那本書。我想老師的意思,包含了大學圖書館提供圖書館利用、書目指導的功能,包括學科館員的設計。另外,記得曾有報告指出,公共圖書館員普遍缺乏對書目及作者的了解,以致於無法提供使讀者信任的服務,這也指出館員諮詢角色的重要。
3. 老師也說明了他訪談的學生樣本收集的方式。因為是其它教授指導或是親近的學生,所以多是滿優秀的,故可能造成研究的偏頗。

Lee, H.-L. (2008).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34 (3), 211-219 .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undergraduates seek information across various information structures. Taking part in an interview, fifteen students of diverse backgrounds described their information seeking. The findings pointed to several issues relating to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structural improvements to facilitate undergraduates' information seeking.
書目資料來源在這裡

第二個研究是探討中國的七略在書目歷史上的意義與內容,並以現今的研究方法分析。老師說這個歷史濃厚的研究,贏得研究獎助並將在明年的 Library Quarterly 四月號刊登,表示這種古代的經典目錄學研究仍有其研究價值的存在,並勉勵我們從事資訊組織相關的研究。兩岸三地的中國人中,李老師是第一位研究這本中國第一本目錄的學者。雖然沒修過目錄學,但是我一直以為七略是劉向及劉歆父子共同編纂而成的,老師說是劉歆承父業,才有機會編寫「七略」,實則七略是劉歆一人完成的。「七略」內容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們很容易用參考書目來連結相關的文獻,但是「七略」是由劉歆這位飽讀詩書的學者,將各本書中相關的、連外的學術理論、源由撰寫在「七略」中,讓後人讀書有其脈落可循。這個從「內容」編寫連結的方式,現今的科技很發達,但要明確達到這個目標,我猜想仍有一段距離。

Lee, H.-L., & Lan, W.-C. (forthcoming). Purposes and bibliographic objectives of a pioneer library catalog in China. Library Quarterl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ascertain the conceptual basics underlying the design of the Seven Epitomes, the first library catalog that established the bibliographic model in imperial China.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consists of a reconstructed version of the catalog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s. In analyzing the surviving text of the catalog, the study identifies its bibliographic objectives as: the identification, choice, finding and collocating objectives. Further deduced from these objectives, the study reasons out four general purposes that might be intended by the catalog’s compiler Liu Xin: the catalog was to be a guide to literature, a plan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 retrieval tool, and a library inventory. Ru classicism (or Confucianism) was the catalog’s guiding philosophy. In classicism-dominated imperial China, generations of bibliographers followed this model and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primarily on making bibliography a classicist guide to literature and a classicist plan for organizing knowledge.
書目資料來源在這裡

感謝李老師給我們這麼一個內容雋永的演講,資訊組織與館藏發展都是圖書館學很基本的學門,背後卻都具有很深的意涵與學理。前人的累積的智慧,我們當善用之,並且延續它、賦予新的生命。

如何撰寫論文? 12/17

今天課堂中拿到的兩份紙本講義,都非常實用。一份是12個撰寫期刊論文的步驟,一份是論文寫作的方式與要項,不僅對我們將要開始進行的期末報告極有幫助,對未來相關的論文撰寫也是一個基礎的架構。課堂中分享了大家懂與不懂的項目與問題,還聽到了三場很精彩的論文經驗分享。

維寧談到了大學時代曾因為老師課堂中提及同學可以投研究計劃,而真的做了一般大學生不會從事的研究,有宋老師的指導,自己想題目、找資料、做訪問,整理及分析資料、撰寫與濃縮研究報告,都是自己在八個月內完成。我相信這樣的過程對任何一個人都不容易,她特有的研究意識與堅強的毅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老師們也不要忽視自己的影響力。

柏堯的研究論文,是大學的專題成果。我覺得學校對學生有這要的要求或訓練,都是有先見之明的。他提到了題目的選擇,讓我聯想到上次小組調查作業中的各組(包括我們)題目也是一直在改。我想他的經驗分享讓我學到一點,就是應該先訂研究方向,多方閱讀相關文獻後,再慢慢訂出研究題目。正好可以利用期末報告來驗證這個流程。一直覺得班上有幾位很有 serendipity 的同學,柏堯正是其中一位。

易耿的研究論文市有關數位典藏的標準流程。曾經看過一篇相關的文章,但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提到的我們缺乏的項目,資料供應的部份 (希望沒記錯)。如果將供應解釋為「使用」,我認為「使用」是我們典藏的一個重點,純典藏而沒有提供使用的管道或行銷的計劃都是將前人數位典藏的美意浪費了。陳昭珍老師近幾年有不少關於數位典藏商業化的文章,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不過利用這個部份現在到底進去標準作業流程了沒有,我還沒有找到資料。易耿的部份論文可參閱: http://content.ndap.org.tw/index/?p=766

研究是一個創作的過程,目前我們能感受的僅止於想像的感同身受,過程的辛苦與結果的甜美,點滴在研究者的心中。我很佩服三位同學在大學時代就有這樣的先知先覺並付諸行動,謝謝你們願意分享這麼有價值的經驗。

兩岸圖資大三通, 12/15

今天是大三通的第一天,很高興能與對岸四位重量級的圖資系主任面對面參與這樣的一個座談會,讓我們對內地圖資系所的發展與課程安排,有了初步且極為詳細的認識。有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1. 聽到一些兩岸的對照,有些一聽就懂,有些需要查資料才能確認用語的意思。
    a. 博士點、碩士點、本科生 ==>博士班、碩士班、大學部
    b. 前沿研究 ==> 新的、潛在的、正在成形的研究
    c. 實踐 ==>實習
       i. 科研實踐 ==> 跟老師做計劃
      ii. 社會實踐 ==> 校外實習
    d. 圖情檔 ==>圖書館學、資訊學、檔案學
2. 有圖書館學的系所大都有檔案學的專業科目或系所。
3. 將出版、編輯列為圖書資訊學的重點之一。
4. 南京大學的沈主任提到該校學生的強項是「信息的調研」。他舉了一個畢業生到社會上與其它系所的學生競爭一個工作機會的例子。我同意他的看法,學圖資的人在資料收集、分析及表達方面的確有較傑出的表現,我想是因為我們學的正是圖書館本質中,資訊的收集、整理、利用有關。
5. 中山大學的曹主任提到開展「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我認為是一個很棒的想法,在師大大學部有提供數位內容學程,如果可以在碩士班也能開設這樣類專業的課程,對於提升圖書資訊學專業的地位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小蝶老師也提到了招生的問題,我想這是目前臺灣各學門普遍的問題,只是圖書資訊學這個原本就比較小的研究領域,可能會更快面臨招生員額不足的現象。
6. 南開大學的柯主任提到一個特色,他們學生給下一個教育程度的學生講課。博士生給碩士生講課,碩士生給大學生講課。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現象,給學生一個訓練的機會,教學相長。柯主任很用心,簡報檔都有轉成繁體中文及我們的用語,減少我們閱讀的障礙。
7. 武漢大學是大陸排名數一數二的圖資系所,蕭主任一開始讓我們看了「大陸圖書館學專業教育與職業需求調查分析」。其中的幾項統計,我覺得跟臺灣目前館員的現況是很接近的,其中一項是大學圖書館館長認為館員的專業中,分編是最有良好訊練的,而較缺乏的是資訊系統管理或程式撰寫的能力,這個結果之前臺灣也有類似的調查報告。我在想,身為一名館員,到底該不該加強這個能力呢?如果大家都認為需要且能力不足,我們的圖書資訊學教育仍將系統或程式視為選修而非必修,是正確的路線嗎?或是館長們對館員的其它專業能力不夠肯定?他們會相對地要求館內的資訊人員也應具備圖書館學相關知識嗎?中山大學的曹主任提到「圖書館是應用IT最快的行業」,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具有系統實作及程式撰寫的能力呢?當我們有朝一日成為館員,在選擇及評估系統、設備時,我們能具備更足夠的能力與實力,做出最適當的決定。
8. 臺師大的卜所長提到該所的特色是促進個人、機構、與社會之知識管理,有營利的能力去非營利機構工作。我希望我們畢業後都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足以應付各種情況。當然學無止盡學海無涯,不斷地學習才是精進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