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一上課就解釋為什麼要帶筆電上課,對於最近喜歡寫字(事實上是鬼劃符)的我來說,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新方向。可以快速查找資料,善用工具,希望我能與隨身科技和睦相處。
學習一門新的學問,可以從其知識體系架構中著手是做洽當不過的了。的確,自己預習書中的內容未得到知識卻獲得更多的困惑,從專業詞彙(terminology, jargon)下手,並為之建立系統性的知識架構,命名(labeling)與歸類(clustering),讓我覺得很受用,希望能延用此一學習法進入現在與未來的各個學門。
我上網找了李嗣涔教授的手指識字,找到一篇在氣功學會網站的文章,是這樣偽科學屬於氣功的一塊?但是接受測驗的小朋友並沒有提到曾學習過氣功;另外又上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以「手指識字」在篇名、關鍵字、摘要找到了七篇文章,其中六篇出自《佛學與科學》這本期刊中,是否意味又與佛學有關係呢?
社會科學的面象是廣泛的、變動的,我們從事的圖書資訊屬於社會科學的一環,與社會群眾息息相關。人們慣以宗教來解釋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17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前如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亦是如此,只是消長而已。
社會科學研究法已有前人耕耘的結果,現在我要好好領受這些前人的智慧及老師的引導,並將之善用於後的研究與工作,當未知的事情有了脈絡,有了系統性的架構,我們就能登門而入,細嘗知識的美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